中国工业炼气公司成立于1933年,是我国民族资本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炼制氧气和乙炔气的工厂。
这是一张展示我国工业气体史很有价值的照片。广告牌上写的都是繁体字“中国工业炼气公司专门制销葫芦牌养气、炭轻气、电石、淡气、高压空气、流质养气、矽铁、锰铁、其他铁合金”,底下是地址与电话。”
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让我们看出:
1933年创立的上海中国工业炼气公司,重视广告效应,做有公司照片(厂房)、产品照片(贮气瓶、电石铁桶)图文并茂的比八开纸还小一点的小广告牌,进行自我宣传,并冠名中国,创办民族工业,与当时上海的洋人氧气厂抗争,长了民族志气!
中国工业炼气公司注重打自己的商标品牌—“葫芦牌”
一创立就注意综合制销,多种经营,主营工业气体。还营销电石、铁及其合金
“流质养气”,看来当时中国工业炼气公司已生产部分液氧(或管道氧气)
看来当时汉字似乎还没有“氧”字、“氮”字、“氢”字,或者是翻译时采用的同音,就将“氧气”写成“养气”,“氮气”写成“淡气”,“氢气”写成“轻气”,但也很形象,以前曾看到过有关资料,说“氧气”为养身之气,“淡”者有冲淡之意,氢气确实是最轻的气体。也可能当时还没叫乙炔气,就将乙炔气写了“炭轻气”。
“若要买气,先得受气”
1933年以前,我国没有自办的氧气厂和乙炔气厂,用户所需气体全由洋商供应。当时上海有两家洋人办的氧气厂。
英国人白利奇斯独资小厂,设在杨树浦荆州路附近,有15m3/h制氧机一台,所产氧气以自用为主(承接外来焊接业务);
法国人开的东方氧气公司,设在法租界卢家湾地区,有50m3/h制氧机一台,贮气瓶数千只,所产氧气全部销于市场,并出售焊接工具与减压表阀等附属用品。
由于当时全上海仅此一家供气,氧气售价连续涨价,在一年半内,从每立方米l两银子涨到了3两以上;气瓶要先付押金,限期周转,逾期罚款。“若要买气,先得受气”,用户只好任其勒索。
1932年,开设在杨浦区的华新电焊工场场主忻芸熄和刘墨泉因受东方操纵市场任意抬价之苦,向恒昌祥造船厂工程师李允成提出国人自办炼气厂,李极其赞同,与头号资本家陈葆勤、陈受昌兄弟商议,后又邀中国农民银行总经理郭外峰、上海商业界巨子乐振葆、两路管理局局长郭伯良等商谈,均认为只有开厂与洋商展开竞争,才能掌握制气自主权,保障民族工商业的顺利发展,并决定企业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额为银元50万元。
1933年春,召开股东大会,正式成立公司,定名为“中国工业炼气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以“葫芦牌”为注册商标。其间,“东方”得知“中炼”开厂,由买办史某挽人设宴,要求中炼公司停建,遭到拒绝。当中炼公司开业后,“东方”以压价、造谣中伤,无效后又以掼手榴弹、炸弹相威胁,但均未起作用。
为不受洋人欺诈霸市之苦,在炼制出“葫芦牌”国货氧气后,中炼公司又紧接配建中国第一家电石厂。1935年冬,炼出第一炉国产电石,填补了国内空白。
但1937年“八一三”战争爆发,产销停滞。董事会决定把第一套制氧机运往后方生产,首先抢运气瓶去宁波转汉口,并在汉口得悉第二十三兵工厂正在征求制氧机以应急需,中炼同意出让,但宁波已被封锁,只得绕道柳州入川,安装出氧。1940年l月,取消重庆八角巷办事处,成立重庆分公司,并筹建后方电石厂。12月正式生产出产品,日产电石三、四吨,成为后方第一家电石厂。
1954年夏,中炼公司被批准为上海第二批52家公私合营工厂之一,后郭明章任合营厂经理,改名公私合营中国炼气厂。1954年10月新厂正式成立。 1958年改为上海吴淞化工厂。现已更名为上海中远化工公司。后部分气体与英国氧气公司合资,成立“上海比欧西工业气体有限公司”。
如果没有当时民族资本人士创建“中国工业炼气公司”的爱国举措,也就不会有现在的上海中远化工公司。中国工业炼气公司是我国民族气体工业的骄傲,当年民族资本人士创办我国第一家氧气厂又配建我国第一家电石厂的远见卓识和为民族争气的举措令人敬佩,也令当今工业气体行业的企业家奋进思考。